搜尋此網誌

2012年6月9日 星期六

推拿

中醫推拿又稱按摩療法,是一種既不用吃藥,也不用其他醫療器械,儘憑醫生雙手根據病情運用各種手法來進行的治療方法。

推拿的基本手法:推拿是在病人身上作節律性的動作,有二十多種不同的手法。常用的有推、拿、按、摩、搓、搖、揉、點、壓、滾等十多種。手法的運用和病情、部位、以及醫生個人習慣、心得都有關,所以推拿醫生的手法不完全相同。然而手法的目的卻是一致的,總的要求是要柔和,有力,持久,並要深透到組織深部,才能起到療效。

現將推拿常用的基本手法及其作用簡述於下。
1. 推法:
用指、掌、或肘部著力於一定部位上,進行推動,此法刺激量中等,接觸面積小,可適用於全身各部穴位,常用於頭面、胸腹及四肢關節處。具有舒筋活絡,健脾和胃作用,故用於頭痛、胃痛、腹痛及關節痠痛。
2. 拿法:
用一手或兩手拿定患處的肌肉,向左右輾轉的叫輾轉拿,向中緊縮的叫緊縮拿進行一緊一鬆的拿捏,拿法刺激較強,具有祛風散寒、緩解肌腱、肌肉痙攣等作用,常用於項強、頸肩及四肢肌肉痠痛。
3. 按法(包括點、壓法):
用拇指或掌根等部按壓一定部位或穴位,逐漸用力深壓捻動,點法和壓法的動作與按法大同小異。具有放鬆肌肉,誘導止痛,矯正脊柱畸形的功能。故用於肢體痠痛麻木、脊柱側彎、胃腹痛等。
4. 摩法:
用手掌面或手指面在穴位上,以腕關節連同前臂作環形的有節律的撫摩,摩法沒什麼刺激,輕柔緩和,是胸腹、脅助部常用手法,具和中理氣,消導積滯,調節胃腸蠕動功能。故常治脘腹疼痛,食積脹滿等。
5. 搓法:
用雙手的掌面挾住一定部位,相對快速用力搓揉,並同時作上下往返移動,具有舒鬆脈絡,調和氣血,放鬆肌肉的作用,常作為推拿治療的結束手法。
6. 搖法:
用一手握住關節近端的肢體,另一手握住關節遠端的肢體,作緩和迴旋的轉動,搖法具有滑利關節,鬆解韌帶及關節囊的粘連,增強關節活動的功能,故常用於頸項、腰部、四肢關節的強硬或運動障礙,屈伸不利等情況。
7. 揉法:
用一手大魚際或拇指正面,不離應揉的穴位,婉轉迴環的揉動,揉法亦輕柔緩和,具寬胸理氣,消種止痛作用,故常用於脘腹脹滿,胸悶脅痛,便秘,以及外傷引起的紅腫疼痛等。
8. 拍法:
用虛掌平穩而有節奏地拍打患部,有單手拍,雙手拍等,拍法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消除肌肉疲勞和緩解痙攣的作用。故常用於風濕的肩背、腰臀及下肢痠痛,局部知覺遲鈍或肌肉痙攣。
9. 滾法:
用手背近小指側部分壓於患處,運用腕關節外旋的連續動作,滾法壓力較大,接觸面較廣,適用於肩背、腰臀及四肢等肌肉較豐厚的部位,具有舒筋活血,緩解肌肉、韌帶痙攣,故常用於風濕痠痛,麻木不仁,肢體癱瘓,運動功能障礙等。

其他如扳法,是雙手作相反方向用力扳動肢體畸形。
踩矯法,是單足或雙足踩踏一定部位,對腰部椎間盤突出症有幫助復位和矯正脊柱畸形的作用,但這些方法須有經驗的推拿醫生掌握應用為好。

推拿的適應症和禁忌症:
1. 適應症
落枕,腰背痛,急性腰扭傷,肩關節周圍炎,腰椎間盤突出症,坐骨神經痛,頭痛,胃脘痛,胃下垂,失眠,以及小兒疳積(脾胃虛弱)等。
2. 禁忌証
懷孕或月經期婦女的腹部和腰砥部不宜推拿,正在出血部位以及皮膚病病變處不宜推拿,一切急性傳染病以及結核菌或化膿菌引起的運動器官病症不宜推拿,骨折、脫臼應以整復手法為主,也不宜推拿。

推拿的治療作用可能有以下幾方面:
1. 疏經活絡
由於手法的機械能轉化為熱能,促使毛細血管擴張,增快血液與淋巴的循環。
2. 消腫止痛
由於病變部位血液與淋巴循環改善,加速水腫和病變產物的吸收,使腫脹攣縮消除。
3. 疏通氣血郁滯
由於手法可解除軟組織的痙攣、粘連、嵌頓和錯位。
4. 捏脊、推拿腹部
可促進胃腸蠕動的正常化,促進消化腺的分泌,有利於消化功能改善,故對脘腹疼痛有幫助。
5. 推拿有調整神經奮與與抑制作用,有利於改善失眠,降低血壓。
以上治療作用均屬推測,尚待探討研究。

摘錄自: http://www.sotcm.com/tuina.htm

如何運動不傷膝

膝關節是全身上下最容易發生傷害的關節,不分年齡,台安醫院復建科主任鍾佩珍表示。但如果平常就能好好保養,還是可以延緩關節的退化,即使年紀大了,仍可順暢使用。

根據統計
躺下來時膝蓋的負重幾乎是零
站起來和走路是體重的1~2倍
上下坡或上下階梯是3~4倍
跑步是4倍
打球和上籃是6倍
蹲和跪是8倍。

鍾佩珍解釋,膝關節平均可承重35公斤,承受重量愈多,軟骨磨損的機率也愈大,肌腱也容易受傷,膝關節退化較快。

減輕膝蓋的負擔,可把握以下幾個原則:
1.減重
肥胖是膝關節的大敵,要預防膝蓋痛,要先解除身上的重量。此外,如果膝蓋已經不適,儘可能少背、少提重物,減輕整體的重量

2.少做長期蹲跪的動作
至於深受許多人喜愛的太極拳,建議年紀大或膝蓋已不舒服的人,不要勉強自己蹲得太低,站著打高位太極就好。

3.多訓練膝關節周圍的肌肉
像是大腿前側的四頭肌,大腿後側的二頭肌,增強這些肌群,可增加膝關節的穩定性,減緩關節的磨損。或是騎室內腳踏車,都可訓練到這些肌肉。

4.運動中如果感到不適,要立刻停下來,不要勉強
曾是史丹佛大學醫學院和哈佛公衛學院教授的瑞芬‧帕芬柏格在《哈佛經驗—運動與健康》一書中指出,疼痛其實就是最好的警訊,告訴我們要休息、減緩速度或改變運動項目。

5.要有足夠的休息
帕芬柏格教授也提醒,足夠的休息對保護膝關節也很重要,因為疲累的肌肉無法讓膝蓋穩定。

6.了解自己的極限,量力而為
關節要省省的用,不要折磨它或想訓練它,特別是年紀大了,更要愛惜。因為運動傷害通常是超過能力能負荷所造成的傷害,比如說,40歲的人不能再把自己當20歲用,因為身體的機能都慢慢在退化,勉強的結果就很容易受傷。

7.如果要運動,一定要循序漸進,慢慢增加時間與量
比如說,如果想開始走路運動,可以從每天10分鐘開始,習慣後再慢慢增加5分鐘、10分鐘,一直到30分鐘,這是最能讓自己習慣且安全的做法。

不傷膝的運動處方
交替著走路、室內腳踏車、游泳水中運動的多元組合,是保護膝蓋最好的運動處方,帕芬柏格教授建議。

相較於慢跑,走路對膝蓋的壓力較小。游泳及水中運動,則因為水的阻力,對膝蓋關節沒有任何負擔。

至於室內腳踏車,既能訓練肌肉的力量又不傷膝。美國《新聞週刊》就曾在幾個月前報導,目前最受歡迎的新型運動是騎腳踏車,因為它不但可以很激烈,對關節的衝擊也較少。但還是要注意調整高度,以坐下來向前踩踏板時,腳尖能夠碰觸地面為宜,避免活動空不夠,造成膝蓋活動角度太大,反而磨損膝蓋。

摘錄自: 2007-01康健雜誌98期 - 如何運動不傷膝

2012年6月3日 星期日

生理時鐘


一生的壽命,由上帝決定;一天的健康,由自己作主。

人體內部,自有生物規律。維持健康和自律神經的平衡,一定都要遵循生物鐘的運行。一個人的生物鐘運轉正常,身體就會健康;相反地,違反身體的自然律動,生物鐘錯亂,就會折損健康,容易罹患疾病,甚至影響壽命!

一、中醫學的人體生理時鐘
古典的針灸口訣〈子午流注歌〉有云:「肺寅大卯胃辰宮,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膀酉腎心包戌,亥焦子膽丑肝通。」一天24小時、十二時辰中,人體十二經絡,自然運行、流轉、遍佈於全身,形成完整的「時間體系」,也是中醫學具體的「時間醫學」理論基礎。

以下即是經絡、時辰的時間對照表:
一、肺  經:寅時(3-5)
二、大腸經:卯時(5-7)
三、胃  經:辰時(7-9)
四、脾  經:巳時(9-11)
五、心  經:午時(11-13)      
六、小腸經:未時(13-15)
七、膀胱經:申時(15-17)     
八、腎  經:酉時(17-19)
九、心包絡經:戌時(19-21)   
十、三焦經:亥時(21-23)
十一、膽  經:子時(23-1)    
十二、肝  經:丑時(1-3)

二、現代醫學的生物鐘現象
以下即是依照前述中醫學所排列的時辰次序,列舉現代醫學在時間醫學方面的分析,中西醫學相互對照、比較,值得作為匯通參考。

凌晨3時:全身休息,肌肉放鬆,此時血壓較低,脈搏和呼吸次數減少。
4時:血壓更低,腦部供血量最小。全身器官工作節律緩慢,但聽覺靈敏。注意:不少人都在此時中風或死亡,主要原因就是血壓太低、血流量少,以及突然起身,天氣寒冷,加上站立如廁,導致腦中風病變。
5時:腎上腺素不分泌。在經歷淺睡、深睡之後,此時起身,陰陽平衡,情志舒緩,精神飽滿。
6時:血壓逐漸升高,心跳加快。即使想睡,也睡不安穩。
7時:腎上腺荷爾蒙達到最高潮,此時心律加快,體溫上升,血液加速流動,人體免疫功能特別旺盛。
8時:肝臟內的毒素排除殆盡。此時絕對不宜飲酒,以免帶給肝臟很大負擔。
9時:整體活動力大幅提高,痛感降低。
10時:精力充沛,注意力和記憶力,處於最佳狀態,最適宜從事工作。
11時:心臟努力工作,血流充沛,動能十足,不易疲勞。
12時:全身總動員,此時最好勿立即進餐,不妨稍微延後一些。此時對酒精感受極為靈敏。
13時:肝臟需要休息,有部分原糖進入血液;容易感覺疲勞,需要休息。
14時:此刻是一天中第二個最低點,生理反應遲鈍,精神困頓。
15時:情況較為好轉,器官敏感,特別是嗅覺和味覺。工作能力逐漸恢復。
16時:臉部潮紅,出汗,胸部氣鬱。工作較耗精力,出現體內代謝變化。
17時:工作效率最高。嗅覺和味覺,處於最敏銳的時刻。
18時:痛感重新下降,希望增加活動量。此時適為下班,體能潛力處於高潮時刻,但精神壓力因素,會削弱這種體力。
19時:此時血壓升高,情緒最不穩定。
20時:一天的食物和水份,儲備充足,此時體重最重。反應靈敏。
21時:神經活動敏銳。晚間記憶力增強,可記住白天記不住的東西。
22時:荷爾蒙濃度和體溫均下降,呼吸減緩,身體各種功能處於低潮。
23時:人體的能量持續走下坡,準備休息,執行修復細胞工作。
24時:生理最低潮狀態,此時最好休息睡覺,不宜再做任何活動。
午夜1時:進入淺睡階段,生理節律處於靜止,對疼痛刺激特別敏感。
2時:除肝以外,體內大部分器官工作節律極慢。身體處於休息狀態。

摘錄自: 腦中風研究院 - 生理時鐘養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