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1年5月14日 星期六

膽結石

通常如果曾出現明顯症狀,足以影響日常生活,或是曾造成急性膽囊炎,胰臟炎,或石頭在2公分以上,則要考慮手術摘除膽囊。

目前最好的方法,是做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不但只要打幾個洞即可,傷口小,比較不像傳統的手術有大的傷口,而且住院日數又可縮短,疼痛的程度也不大,是目前治療的標準做法。

至於吃藥來溶解膽結石,專科醫師表示:雖然對小的膽固醇結石有用,但效果緩慢,不吃藥時又可能復發,並不是很實用的做法。

目前利用空腹後隔天早上,膽囊充滿膽汁的情況下作超音波檢查,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有沒有膽沙或膽結石,是很好的檢查方法,而在健康檢查,也是常規項目之一,因此可以很早發現病變。

但是「好膽嘜走」,膽囊雖然與膽量無關,但它有功能存在,還是在適當的選擇下才做手術切除為宜。

參考資料: http://www.medicallab.com.tw/news/news_index.phtml?news_id=514


以上摘錄: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106082704656

膽沙

在臨床上,「膽泥」又稱為微小結石,微小結晶、假性結石或是「膽沙」。事實上,「膽泥」是一種存在於膽汁中的顆粒狀物質,其主要的成分是由膽固醇、鈣膽紅素、鈣鹽、黏液、細胞碎片以及其他蛋白類物質所組成的。

一旦膽囊發生蠕動或收縮功能障礙(如妊娠、腹部手術時),使得膽囊收縮力降低,而導致膽泥沉聚下來,也使得膽泥無法順利由總膽管排入十二指腸內,不僅進一步導致總膽管內壓升高,或許更使得「膽泥」逆流入胰管內,進而促動胰臟消化脢的「自身消化作用」而衍生急性胰臟炎的發作。

基本上,膽囊內存有的「膽泥」可以經由腹部超音波掃描檢查,來偵察出其特有的超音波影像,事實上亦有為數不少的民眾在接受腹部超音波掃描檢查時,被告知其膽囊內存有「膽泥」或「膽沙」的現象,此時定期追蹤檢查也是很重要的。

無症狀的膽泥一般是不需要藥物治療的在日常生活中,規律三餐進食是預防膽泥或膽結石最好的不二法門因為在禁食時膽囊充滿膽汁,膽囊粘膜吸收水分使膽汁變濃,此時膽固醇或卵磷脂容易使得膽汁粘稠度增加,在腹部超音波掃描下呈現「膽泥」的影像。

此外,當食物進入十二指腸時,會分泌「膽囊收縮激素」使膽囊收縮,此時粘稠的膽泥亦會被排出膽囊外而到達腸腔內。

適當食用富含纖維素的疏果飲食,亦可促進膽固醇的排泄,並防止膽泥的形成。

本文著作權歸 譚健民醫師所有
參考資料 King Net國家網路醫院